您好 欢迎来到涂附磨具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我国人造金刚石发展的几个历史片段

关键词 金刚石 , 三磨所 , 五十五周年|2013-06-20 10:20:16|涂附新闻|来源 中国超硬材料网
摘要 2013年对于我所来说是一个极不寻常的一年,它既是建所55周年,也是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诞生50周年。作为年逾八旬有一,投身磨料磨具行业已57个春秋的老兵及我国人造金刚石研制和发展...
       2013年对于我所来说是一个极不寻常的一年,它既是建所55周年,也是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诞生50周年。作为年逾八旬有一,投身磨料磨具行业已57个春秋的老兵及我国人造金刚石研制和发展的见证人,愿重温几个闪光的历史镜头,以资共享。

       代号“121”

       1960年10月,第一机械工业部下达了一项国家重点任务,代号“121”,它就是后来人所共知的人造金刚石研制课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高硬度、难加工材料的不断出现,机械加工、地质勘探、石油开采、冶金、电子、石材工业和军工系统对金刚石的需求日益增多。而我国天然金刚石矿源稀少,开采更是满足不了需求,当时年产只有几千克拉,所以一直靠进口,耗去了大量外汇。后来由于国际形势变化,进口几乎无望。而人造金刚石,当时只有美国等几个工业发达国家掌握,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对我国严加封锁。面临此形势,在中央“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赶超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号召下,我所与兄弟单位承担起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金刚石作为当时一种超硬磨料,课题也就自然落到了我们磨料研究室,当时自己作为室主任深感压力之大。在所领导亲自主持下,经研究决定,由室副主任于鸿昌同志专职任“121”课题组长,同时抽调技术骨干王光祖、芦飞雄、余征民、李进保等同志组成课题小组。与一机部通用机械研究所、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一道,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开始了向人造金刚石这一科学技术高峰攀登。

       由于参战单位的通力合作,经过几个月的调研分析,课题组提出的《人造金刚石研究计划任务书》于1961年3月得到一机部正式批准。首先以通用所为主完成了高温高压装置设计和制造,终于1962年底有了我国第一套61型高温高压装置,为人造金刚石合成实验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我所“121”课题组,找遍了有关图书、资料,分析论证,撰写了《人造金刚石合成工业理论基础》和《人造金刚石合成工艺实施方案》,并于1962年11月正式提出了《人造金刚石合成工艺计划书》,为人造金刚石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案。经过一次次失败,突破一个个难关,终于1963年12月6日,在最后一组方案第32次合成试验中,合成出了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就走完了工业发达国家10多年走完的路程。代号“121”也因此被永远载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册。此项目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机械工业科学大会奖、河南省科学大会奖。

       “121”使我们几代人都不可能忘怀的另一个原因,因为它是“自家的门牌号”。(我所原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121号,现址:郑州市高新区梧桐街121号)。

       总理的关怀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生前在操劳国事、日理万机情况下,一直关心着我国人造金刚石的发展。记得1969年,一次一机部领导向总理汇报金刚石生产情况时,总理做了三点指示:第一,金刚石的事以后由先念同志抓一抓。(李先念同志时任副总理);第二,金刚石也应像多晶硅、单晶硅那样,搞群众运动。(当时全国在大力推广多晶硅、单晶硅生产);第三,明年能否生产20万克拉!历史事实告慰了总理,三点指示全部实现了。

        首先,李副总理,在人造金刚石发展不同阶段,不仅作过多次口头指示,还作了不少文字批示。

       如,1970年10月29日在《上海砂轮厂大破技术神秘论,金刚石产量提高十三倍》简报上批示:金刚石的生产能否也像多晶硅、单晶硅那样搞一个歼灭战。从这份简报看来,不那么神秘,上海砂轮厂已经开出道路,别的厂就可以学。

       1971年9月全国人造金刚石会议前夕,李副总理指示:必须把这项重要战略物资立足国内,现在每年要花几千万美元从资本主义国家进口,人家不给怎么办?

       1971年12月29日,全国计划会议转发《关于人造金刚石生产和科研情况的报告》上批示:不断抓下去,总可以抓出好质量和数量。

       1973年7月26日,对国务院信访办《简报》61期“关于上砂提出人造金刚石生产积压问题”。批示:为什么金刚石没有用途?是否没有推广使用?建议调查研讨,扩大使用范围。一时推销不出去,财政部收起来。不知外贸能否出口?

       1973年9月9日,对一机部《关于人造金刚石积压问题的报告》批示:建议采取积极方针,不要泼冷水。一个新的产品发生一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遇到问题知难而进,还是知难而退呢?只能采取知难而进,决不能知难而退,知难而退是机会主义者。不过要发动群众,加强领导,总结经验,很快提高质量,多品种生产。不要急,但也不能太慢,只要尽最大力量能办到,就应办到。尽了力可能还是办不到,那就继续总结经验再办。

       1974年6月23日,在拟派砖石考察小组赴加纳、扎伊尔请示一文上批示:我们自己搞人造金刚石前几年抓得很紧,并且有所进步,近几年几乎冷下来了,还是把这项工作抓紧吧!立足点应靠自己生产,靠自己是唯一的好办法。

       1974年10月14日,对地质局编《地质简报》1974年底27期,《我国天然金刚石资源情况》的批示:人造金刚石不能放松。

       1974年10月25日,对一机部情况反映《增刊十七期》,《关于人造金刚石的研制和应用取得新进展》的批示:要鼓励。

       其二,在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指示下,我所全力以赴展开了人造金刚石的推广工作。由我所参加选址、设计并提供全套生产工艺技术资料和人员培训的,我国第一个人造金刚石专业生产厂——第六砂轮厂于1969年底投入试生产。在推广人造金刚石活动中,我所编印了大量金刚石应用等宣传材料和人造金刚石生产全套基础工艺技术资料,免费向全国有关单位赠送。无私、无偿地先后为本行业和冶金、地质、石油、煤炭、军工等系统几十个单位,培训了三四百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如,仅武汉军区后勤712厂,一个单位来所培训的就有40多人。当时为给学员创造学习条件,全所压机满荷开动,学员日夜轮流上岗。食堂紧张,所领导亲自带领干部下食堂帮厨,单身宿舍爆满,所里下令腾出部分试验室,解决住宿困难。从而使我国人造金刚石的生产很快就像多晶硅、单晶硅一样在全国推广开来。

       其三,由于除了我所和六砂外,不少参加培训单位也都很快先后投产,1970年我国人造金刚石产量一跃突破了总理要求的20万克拉,实际完成了24万5千克拉。

       以研为主 兼搞小生产

       为了使人造金刚石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入工业生产,1965年4月一机部向我所、济南铸锻所、上海材料所,下达了经国家科委批复的《关于人造金刚石中间试验计划任务书》,要求在我所建立人造金刚石中间试验基地。我所除对项目全面负责外,还具体承担了合成工艺、原材料加工工艺、产品分选工艺和理化鉴定及检验方法等研究任务。铸锻所负责设计与试制六面顶压机、材料所负责硬质合金顶锤的研制。由于三单位的共同努力,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全面完成了试验基地建设。我所在完成此项任务中,动员令全所力量,群策群力,在烈日下,在有害烟雾中,废寝忘食,艰苦奋战,有的同志在攻克顶锤的爆炸关中震坏了耳膜,在土法上马的酸处理中烧伤了手脚。

       在边研究、边建设、边生产中我所人造金刚石产量1966年就突破了一万克拉。物以稀为贵,由于人造金刚石在中间试验阶段,一开始只我所独家生产,所以当时价格十分昂贵,现今市场上几角钱一克拉的磨料级,那时售价30元一克拉。致使行业无不以羡慕的眼光注视并戏说:“磨料所真是压机一响,黄金万两啊!”尤其到了1967年我所不仅扩大了金刚石产量,而且还研制成功并投产了金刚石微粉和研磨膏,既满足了国民经济一些部门和军工系统的急需,也给所带来了较大经济效益。不仅保证科研费用开支,而且使全所经费做到了自给有余。因此,还在部、局协调下,向经济困难的兄弟厂、所进行了无息贷款。这对于一直吃“皇粮”的国家级部属研究所来说,简直是个奇迹,当时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为此,国家科委以“以研为主,兼搞小生产”的典型,向全国科研单位,通报表扬了我所。我所也多次应邀在全国、省市有关会议上介绍了经验。《以研为主,兼搞小生产》的方针,在很长一段时间指引了我所的发展。

       向大颗粒进军

       在磨料级人造金刚石逐步转向工业化生产同时,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对大颗粒金刚石的需求。在中央有关领导“金刚石要立足国内,立足于人造”的指示和“人定胜天”(指人造的一定要胜过天然的)口号鼓舞下,根据一机部指示精神,我所于1967年开始了向大颗粒人造金刚石进军。1968年正式成立了“大颗粒人造金刚石试验研究组”。为了响应当时走“五七”道路号召和保密性,小组对外的名称为“五七试验组”。由我兼任组长,邵德厚,于鸿昌同志任副组长,并分别担任单晶以及聚晶课题组负责人。时值文化大革命,干部全部下放劳动。因此,试验组的工人、技术人员、领导干部同研究计划制定方案,同日夜倒班参加试验,同总结分析改进提高,集思广益刻苦专研,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单晶方面合成出质量较好的1mm左右的单晶体和少量1.5mm的黑色金刚石。我们合成出最大尺寸的单晶体达6mm,虽由于设备等条件限制,产品颜色、强度等还不理想,但摸索出了大颗粒人造金刚石合成材料的选择、组装方式、工艺条件等宝贵参数,为后来研制大颗粒、高强度人造金刚石打下了基础;聚晶金刚石的研制虽起步稍晚,但很快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它既说明了大颗粒人造金刚石研制采取单晶、聚晶两条腿走路的正确性,同时研制成功并立马投产的不同规格的聚晶金刚石也适应了当时地质、石油、煤炭等部门的急需。用我们生产的聚晶金刚石,我所与胜利油田合作研制的《喷射式人造金刚石聚晶三刮刀钻头》,不仅实现了铁人王进喜等油田师傅们“一只钻头打一口井”的多年梦想,而且创造了单只钻头进尺3135.87m的世界纪录,荣获国家二等发明奖和河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大颗粒人造金刚石研究课题也获得了全国、全机械工业及河南省科学大会奖。

       “谁说鸡毛不能上天”

       在人造金刚石向工业化生产过渡中,作为我国磨料磨具行业的骨干企业,上海砂轮厂一直是走在前面的单位之一。在我所人造金刚石转入中间试验阶段,他们就边筹备生产条件,边派工人和技术人员来我所培训。回厂后很快就开始了试生产,到了1970年金刚石产量猛增13倍。消息通过内参到了中央,李副总理专门做了批示。一机部也非常重视,要求我所马上派人去帮助总结经验,以便在行业推广。根据所得安排我专门赶去了上海。朱庆生厂长亲自挂帅,还特请了一位《文汇报》的记者,我们经过一周的紧张活动,走访了工人、技术人员和有关领导,召开了几个座谈会,总结出一个典型材料。上海《文汇报》以《谁说鸡毛不能上天》为题,用了近半版篇幅,做了专门报导。

       抓“三根头发”

       1971年元月24日,全国计划会议在北京民族饭店召开。袁宝华同志主持了讨论人造金刚石等材料工业发展的座谈。会上陈华堂同志(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提出要通过抓三根头发,把材料工业的发展带动起来。三根头发指硅材、铌钽钛、人造金刚石。同时指出抓三根头发,不仅要着眼于物,更要着眼于政治。他说: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还要靠进口,打起仗来怎么办?而且世界革命人民都在看着我们,人家向我们要,我们咋好说“没有”。有个兄弟国家向我们要100公斤单晶硅,周子健同志都不敢答应,还得周总理点头,太不像话。他接着说:这三根头发是先念同志、秋里同志、宝华同志亲自抓的。看准了,就要下决心,一抓到底。要组成领导小组,层层落实。

       会后,为加强对人造金刚石、天然金刚石科研生产的领导,在李副总理亲自主持下,成立了《全国金刚石领导小组》。由时任一机部副部长周子健同志任组长,时任建材局局长白向银同志任副组长。明确了人造金刚石由一机部归口,天然金刚石由建材局归口。
全国金刚石领导小组,对我国今天能发展成为世界人造金刚石生产第一大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铿 锵 誓 言

       1971年9月,根据李副总理,“必须把这项重要战略物资(指人造金刚石)立足国内”的指示精神,由一机部组织,由我所承办的《全国人造金刚石会议》在郑州召开。全国有关省市及中央有关部门和系统的代表齐聚郑州。周子健同志在最后的讲话中发出铿锵誓言,他说:同志们!我们要不辱使命,团结协作,全力以赴,落实中央领导指示,贯彻会议精神,坚决把金刚石工业搞上去,“不达目的,我跟你们一块去跳黄河”。

       通过这次会议,吹响了全国总动员,大力发展人造金刚石工业的进军号,使1971年的产量由70年的24.5万克拉跃升到139万克拉。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涂附磨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涂附磨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涂附磨具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登封市蚂蚁磨料有限公司
一钻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