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涂附磨具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沈阳机床集团:创新让老企业焕发活力

关键词 创新 , 老企业|2006-05-07 00:00:00|金属加工|来源 中国涂附磨具网
摘要   近年来,出自沈阳机床集团的中高档数控机床,有的成批量进入国家重点行业的核心制造领域,先后成为上海磁浮列车、神舟载人飞船的开发装备;有的打破了国外厂商在汽车发动机领域的垄断,被东...

  近年来,出自沈阳机床集团的中高档数控机床,有的成批量进入国家重点行业的核心制造领域,先后成为上海磁浮列车、神舟载人飞船的开发装备;有的打破了国外厂商在汽车发动机领域的垄断,被东风朝柴、一汽发动机厂、东方康明斯等国内发动机企业竞相采用。
    
    从一个上世纪90年代还在困境中挣扎的大型国有企业,到今天跻身世界机床制造业十强,沈阳机床集团靠什么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董事长陈惠仁说:“坚持创新,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没有自己的技术和品牌,腰杆永远挺不直!”
    
    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最大的机床制造集团――沈阳机床集团陷入低谷,步履维艰。万余人的中捷厂,账面上现金不过几千元!主力第一机床厂,连续四个月开不出来工资,第三机床厂破产倒闭,专家、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工人大批流失,整个集团濒于倒闭的边缘。
    
    企业产品“几十年一贯制”,没有创新,以致丢失了市场,是集团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在第三机床厂装配车间的李永训师傅说:“一年到头就鼓捣那么几个产品,我闭着眼睛也能装起来!”产品开发部的王森林回忆,当时国内机床厂都在100万元以下的产品领域争夺市场,为了卖出一台产品竞相压价。而国外的产品由于技术含量高,一台设备卖到1300万元仍供不应求,一台的价格抵得上10多台国内同类产品、近400台普通机床!
    
    像那个时期的多数企业一样,沈阳机床也曾走过一条从“照葫芦画瓢”到引进技术的路子。
    
    第三机床厂曾引进一套设备,技术人员打开包装一看,里面竟放了一块肥皂。“肥皂问题”成了技术引进的大事:是由于有润滑作用的必备品?还是纯属意外?技术人员商量来商量去,还是决定在自己的产品包装里也放一块肥皂――外国技术肯定不会错!后来得知,那不过是外方工人洗手后落下的!另一次,一套引进的技术生产出来的设备漏油,如此明显的产品缺陷,技术人员硬是不敢改。漏油的设备被批量投放市场,直到客户纷纷来找,才大着胆子把漏油的毛病“堵上”。
    
    “照葫芦画瓢”不行,集团开始走技术引进的路子。1995年,集团的一家企业下狠心花4000万元人民币引进了美国桥堡公司的一项技术,由于对该技术领域不了解,结果前脚刚引进,后脚就落后了,勒紧裤腰带节省出来的4000万元打了水漂;落后的咱不要,企业想引进一套先进的日本“龙门五面加工中心”,开始人家不给,后来对方到厂里一调查,反倒痛快答应了。设备引进了,培训也做了,就是生产不出产品,引进的设备成了废铁。
    
    谈起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关系,沈阳机床集团总经理关锡友深有感触:“技术引进在一定阶段是必要的,但必须和自己的研发能力适应起来。而且,核心技术、关键部件是绝对引进不来的,说到底还是要靠自己,没有自己的技术和品牌,腰杆永远也挺不直!”
    
    培育创新“沃土”,人人琢磨创新
    
    冗员、债务包袱、企业办社会是压在国企头上的“三座大山”,而在旧体制、旧机制下形成的旧观念则是更为沉重的“第四座大山”,干扰和阻碍着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为了培育创新的“沃土”,2002年,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沈阳机床集团坚决地对干部、用工和分配制度“动了刀”:一个工人苦干加巧干,按新的核算标准,一个月下来,工资可拿到4000多元,超出一般人三四倍!这件事轰动了全厂,因循守旧、“掐尖”等妨碍创新的旧恶习被一扫而光!
    
    集团管理部门从原来的20多个一下砍到9个,设立“八部一室”,车间以上部门只设一名中层干部,实行单一首长负责制,彻底改变了从前工作中多头管理、互相扯皮、互相推诿的现象。
    
    机制创新搬开了“第四座大山”,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制度设计使创新成为企业的文化和灵魂。记者在这里听到两个新词:“边际贡献奖”――谁搞技术创新带来市场增值,就给谁利润分成,分成比例从增值利润的3%向1%逐年递减!“技术专家制度”――对于评出的技术专家,给予部门领导同样的待遇!
    
    一大批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集团研发中心技术人员的一般年龄不过二十八九岁。今年30岁的邹颖,25岁时就已经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技术主管了。2001年,她带领攻关小组努力创新,将分钟内一般三四千转的主轴转速短时间内提高到7000转,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人人琢磨创新,人人以创新为荣,在机床集团形成氛围。一线磨工范纯英以前加工的主轴又粗又笨,表面抛光全靠硬磨,既费力又难保证精度。他先尝试着用机油加氯化钠和金刚砂做研磨膏,发现工件“拉毛”,又试验着把机油改煤油,这一新招还真灵――现在经老范加工过的主轴,表面都能照出人影来!
    
    走出三着好棋,实现跨越发展
    
    不在同一起跑线的百米冲刺,没有超常规的手段,谈何赶上和领先对手!
    
    机床集团走了三着好棋。
    
    第一着棋:用好“他山之石”,与国际先进技术高端对接。
    
    2004年10月29日,沈阳机床集团全资收购德国希斯公司!德国电视台对此评论道:“中国巨龙拯救了困境中的德国公司。”德国希斯公司是一家拥有140年历史的企业,产品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设备、船舶制造、通用设备等基础行业。由于欧洲经济总体形势等原因,希斯于2004年8月1日宣布破产。对沈阳机床来说,并购德国希斯,可在欧洲建立起生产和采购基地,更为重要的是,生产大型、重型的机床设备是希斯公司的优势,并购希斯公司,可以实现该领域的高端技术互补和创新,帮助沈阳机床集团迅速靠拢世界机床前沿。
    
    第二着棋:坚持自主原则,建设自己的高端创新研发基地。
    
    2005年的德国峰会上,沈阳机床集团向三家德国技术公司开出了优厚条件,准备在14个系列产品上寻求合作开发,但德国公司只接受了其中的两三个产品,原因很简单:这些技术太核心了,与你们合作无异于自掘坟墓!
    
    现实再次让沈阳机床集团认识到:必须建立自己的创新研发体系,这才是集团的“长青基业”。命名为“PRD计划”的沈阳机床集团自主技术创新战略行动,被列入沈阳机床集团发展战略纲要,计划经费投入上亿元,现已全面启动,创新方向将涵盖汽车、航空航天、船舶、能源电力、电子等不同领域;数控机床高性能功能部件的研制与应用,数控机床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也被列入“PRD计划”,并在上海、北京及德国设立了分部,与同济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将柏林工业大学等作为人才培训基地等,为公司5年之后的技术和人才做储备。
    
    第三着棋:围绕市场自主创新。
    
    在机床集团的厂房里,记者看到,正在生产的每一台机床上,都标明购买厂家、交货时间。工人们告诉记者,这里的每一台机床都是根据订单生产的。
    
    市场已成为集团技术创新的指挥棒。沈阳机床集团不断研究如何面对全球采购与营销,如何紧贴市场,确定自己的市场创新战略。中捷摇臂钻床厂技术部部长吴春宇说,紧贴市场创新就要实现“营研结合”――科研人员经常到客户中了解需求,甚至到市场营销部门“挂职锻炼”;沈阳机床集团要求创新技术要服务于个性化的客户需求,设计、生产产品要能“量体裁衣”,才算贴紧了市场。
    
    以前厂里搞个新产品,要经过市场调研―新产品开发―样机试制―生产考验―定型鉴定―小批量生产―批量生产,一个产品从研发到批量生产,少不了三年五年。现在除了研发之外,订单生产的程序是:客户订货―设计安装―交付生产,整个过程不过半年左右时间,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
    
    集团董事长陈惠仁说,高端的数控机床技术仍是我们的软肋,中国的机床工业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机床工业的综合差距是10到15年,他们准备用3到5年的创新和发展,将差距缩短为零!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涂附磨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涂附磨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涂附磨具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登封市蚂蚁磨料有限公司
一钻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