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涂附磨具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挺起共和国装备制造业的脊梁

关键词 共和国装备制造业 , |2006-08-28 00:00:00|金属加工|来源 沈阳网-沈阳日报
摘要   沈阳机床———新中国机床工业的摇篮。这个曾经诞生过全国机床行业无数个“第一”的大型企业集团,历经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半...

  沈阳机床———新中国机床工业的摇篮。这个曾经诞生过全国机床行业无数个“第一”的大型企业集团,历经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的艰难困苦,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终于脱胎换骨、浴火重生。他们不仅重登国内机床行业“龙头”老大的宝座,而且还闯入世界机床制造业前十强,义不容辞地挺起了共和国装备制造业的脊梁。沈阳机床再度成为沈阳老工业基地的光荣与自豪。实施重点突破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工业
  
  机床是制造业的“万机之母”,也是关系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的战略产品,其技术水平和拥有量反映着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的程度。在我国加速由初步工业化向重工业化转变的关健时期,作为国内机床行业的一支老牌劲旅,机床集团首当其冲地面临着一项重大的国家任务:在急需提升的重点装备领域完成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突破。为此,机床人只争朝夕、锐意求索,不断地否定自我、重塑自我,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他们的信念只有一个,就是要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冲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用自己亲手设计制造的先进机床武装起中国工业。
  
  没有自己的技术和品牌,腰杆子永远也挺不直。对于曾经习惯于产品“几十年一贯制”的传统国有企业来说,他们的创新之路充满了坎坷和曲折。从当初“照葫芦画瓢”式的产品仿制,再到后来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机床人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美元。由于研发周期长,产品成型慢,许多技术在历经数月消化变成商品时,已经不适合市场需要了。技术错位可以重来,产品落伍可以淘汰,但始终不变的是机床人以创新报国的决心和毅力。同时,连续不断的挫折也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是绝对引进不来的,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让自己强大起来。于是他们埋头苦干、刻苦钻研,屡败屡战而不馁。随着一道道技术难关被攻破,沈阳机床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升,逐渐从单纯仿造走向了自主创新。
  
  “集成创新破解世界级技术难题。”这是机床人在重点突破中创下的经典“战例”。2001年,机床集团在上海磁悬浮列车轨道梁加工生产线招标中,力压群雄、一举夺标。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大世界级技术难题:一是这组大型设备精度要求极高,在30米加工行程内误差不能超过0.08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二是机床需要五个坐标轴,包括两个回转坐标轴。但是自信而坚韧的机床人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硬是凭着自己掌握的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巧妙地实施了集成整合,仅用短短的6个月就将加工设备高质量地交付使用。其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令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被誉为“中国机床工业史上的一大创举”。机床人用自己的创新实践证明,装备中国需要中国装备,中国装备完全能够装备中国。
  
  通过自主研发,为国产汽车提供核心技术装备,是机床人近年来实施重点突破的得意之作。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汽车工业驶入高速发展期。机遇在前,机床人当仁不让。到2002年末,沈阳机床就成为国内惟一能够提供汽车零配件生产线的企业。他们研制的数控机床大批量打入了国内几大汽车集团,客户遍布国内百余户汽车企业,连续3年为汽车行业提供的数控机床占集团当年数控机床总销量的50%。特别是由他们设计制造的20多台BW60HS高速加工中心组成的多条缸体、缸盖加工生产线,在安徽奇瑞汽车集团落户,实现了用自主装备支撑国产自主品牌的庄严承诺。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随着“引进吸收”向自主创新战略转变的加快推进,一批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发明脱颖而出。“十五”期间,机床集团先后完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机床行业的全部三个课题和“国家863计划”机床关键技术课题项目,产值数控化率由“九五”初期的不足10%上升到50%左右。他们自主研发的210种新产品,90%以上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中曲轴、凸轮轴加工用数控机床成套设备、SCKZ系列车铣复合机床、五轴联动加工中心以及PY系列屏压机等一系列重要产品,全部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当代水平,不仅填补了国内制造领域的技术空白,而且以其质优价廉的独特优势,打破了国外机床企业对国内市场长期的技术、价格垄断,使得许多进口机床的价格不得不一降再降,有的甚至降价1/2,使国内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2005年,数控关键技术的突破,使沈阳机床中高端产品成批量进入国家重点行业的核心制造领域,部分替代进口,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国产数控机床中每五台就有一台是“沈阳机床制造”。2005年,沈阳机床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占总产值的8%,预计未来两三年内将达到30%以上。可以说,沈阳机床的迅速崛起,改变了世界机床制造的旧有格局。今天,在数控机床的市场,沈阳机床可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同行同台竞技,一决高下了。打开创新通途向世界机床技术高峰发起冲击
  
  如果说在急需提升的重点装备领域实现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突破,是机床集团首先面临的重大任务的话,那么完成国际化企业的战略转型,以高端产品争得国际话语权和标准制定权,则是他们的更高目标。面对与世界发达国家机床工业10-15年的综合差距,面对很多国际机床企业在高端技术研发上的严密封锁,要想在短时间内赶上和超过对手,摆在沈阳机床面前的只有“华山一条路”。那就是,整合全球各种优势资源,以更高定位和超常方式推进自主创新,抢占世界机床技术的制高点,以此铸就用中国装备武装的民族机床航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04年10月,通过精心运作全资收购德国希斯公司,机床人迈出了与国际先进技术高端对接的第一步。德国希斯公司是一家拥有140年历史的世界著名企业。由于欧洲经济形势变化和自身经营不利等原因,希斯公司于2004年8月宣布破产。而成功并购希斯公司,不仅使沈阳机床在欧洲建立起了自己的生产和采购基地,并借助其生产大型、重型机床设备的优势开拓广阔的市场,更为重要的是,还实现了该领域高端技术的互补和创新,帮助机床集团迅速向世界机床技术的前沿靠拢。
  
  抢占世界机床技术制高点,必须建立世界级的创新研发体系。久经“沙场”的机床人深谙这个道理。为此,一项命名为“PRD计划”的自主技术创新战略行动,被沈阳机床列入“十一五”发展战略纲要。目前这一经费投入达上亿元的计划已全面启动,将面向汽车、航空航天、船舶、能源电力、电子等不同领域的需求开发具有很强竞争力的高中档产品。为确保计划顺利实施,他们在上海、北京和德国设立技术研发分部,依托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研发高档数控机床的基础技术、共性和关键技术;与世界顶尖机床设计公司德国R+P、德国鲁尔大学等合作,开展高端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等,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直接与国际最前沿机床技术搭桥接轨。以此为牵动,他们构筑了三个层次的创新组织体系:第一层次,面向企业内部,主要是优化工艺过程,精化制造技术,确保品质提升、成本下降;第二层次,面向市场,研发新产品,提升老产品,优化用户解决方案;第三层次,面向未来,以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为导向的应用技术研究和实用技术开发。这一体系的特色在于,它不仅可以保证企业当前目标的实现,又能为企业的持续创新,抢占世界机床技术的制高点提供源源不断的有力支撑。
  
  为了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机床制造基地和国内机床行业最先进的数字化工厂,机床集团正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抓紧建设占地一平方公里的数控机床产业园,以期进一步加大创新资源整合力度,在今年底前把沈阳地区的技术、制造力量整体搬迁至这里,形成包括一个技术研发中心和数控机床、铸锻件产业两个基地在内的新型企业结构。同时,建设以昆明机床厂为核心的西南基地和以德国希斯公司为核心的欧洲基地,使其技术和产品与沈阳基地形成市场互补。至此,机床集团以沈阳、昆明和欧洲为中心的三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培育核心动力让创新人才的聪明智慧充分涌流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在机床人看来,人才不仅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决定因素,更是企业进军世界的核心动力。围绕打造一流的创新团队,他们努力探寻创新人才资源的特点和规律,从物质待遇、精神鼓励和智力资源投资入手,不断创新人才管理的理念和机制,使蕴藏在人才之中巨大的创新创造潜能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
  
  “走出去”、“请进来”,这是机床集团培养创新人才的一大特色。早在1998年,在员工工资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他们义无返顾地出资130万美元,抽调30人到德国学技术。从这时起,他们先后多次选派科技人员前往德国、意大利、日本等机床制造业发达国家进行系统研修,前后达300人之多。他们与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建立联合办学模式,常年开设工程硕士进修班,为技术人才的再深造开了一扇门;派出专门技术人才深入到国内大型汽车集团,研究汽车典型零部件制造工艺,使大批年轻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目前,沈阳机床一大批科技骨干已经成为“863”课题、“十五”国家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的负责人,部分人员已经走进集团公司的核心层。
  
  在创新人才的引进上,机床集团的魄力也是超群的。2003年,他们大胆作出决定,解散当时的研发中心,对知识层次较低、知识结构老化的技术人员重新分配工作,面向社会高薪招聘30多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年轻人,重新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企业研发中心。2005年5月,集团与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的100多名本科、硕士毕业生签订了用工合同。因为持续不断的学习机制、开放性的创新平台,使这些学子看中这里一定能成为自己快速成长的舞台。与此同时,企业还不惜重金聘请世界机床制造专家,并拨出专款,在企业内部成立了外国专家工作室等多个项目组。在国外专家的指导下,目前企业独立研制的TAM大型立式加工中心等多种产品已经在市场上结出累累硕果。
  
  在企业最困难的1998年,机床集团就每月拿出5万元作为设计人员的奖金,使设计人员的月收入提高了几百元到上千元。2002年,设立“边际贡献奖”,重奖在新产品开发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奖金最高达到几十万元。2004年,建立优秀员工评选及购房补贴制度,加大对设计员的倾斜力度,使他们获得购房补贴的比例远
  
  远高于全厂平均水平。去年,企业又建立了“技术专家制”,对评上技术专家的员工,给予专家津贴和相当于部门负责人的公出待遇。一系列激励机制的建立,使技术人员真正感到了自己的那份价值与荣耀,也使他们的创新理念、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得到大大增强。
  
  随着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的逐步建立,“以人为本特别是以人才为本”的发展理念有如基因一般,已经深深植根于机床人的肌体之中,鼓励创新、支持创造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企业对创新人才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空前提高,以往那种优秀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早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短短两年间,上百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海归”慕名投奔沈阳机床集团,进而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新生力量。
  
  现在,以集团领导班子为核心的沈阳机床创新团队,正在秉承“改革、创新、突破”的核心理念,满怀豪情地向着“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创建世界知名公司”的战略目标迈进。他们将在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55.5亿元的基础上,到2007年,研发8大系列高档数控机床新产品,经济规模达到100亿元;到2010年,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数控机床研发中心,经济规模突破150亿元,昂首挺进世界机床前三强,在世界大舞台上再展中国制造业的辉煌与骄傲。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涂附磨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涂附磨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涂附磨具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登封市蚂蚁磨料有限公司
一钻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