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涂附磨具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磨料磨具制造(工艺学)》丛书系统工程之回顾——张映雪

关键词 磨料磨具制造 , 系统工程 , 原创|2011-10-26 09:18:40|涂附新闻|来源 《中国涂附磨具》2011 第3期

                                                    

取奉于天。

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

                        ——老子

 

(一)

岁月何匆匆,还看《丛书》犹峥嵘。

我国第一部《磨料磨具制造(工艺学)》专著•总集,系统工程十年铸剑,成果之花绽放于我国磨料磨具工业之史册。

全书共八集,于19823月至19919月陆续出版发行,计358.4万字,涵盖了我国磨料磨具工业生产的全部工艺技术。《碳化硅制造》(已出修订版)、《刚玉制造》是我国人造普通磨料工艺学专著;《金刚石制造》《金刚石磨具制造》是现代工业超硬材料——金刚石人工合成工艺及磨具制造工艺的专著;《树脂磨具制造》《橡胶磨具制造》是关于以有机材料作结合剂的特种磨具的工艺学专著;《涂附磨具制造》是关于以布或纸为载体的软性磨具的工艺学专著;《陶瓷磨具制造》(上、下)是以无机材料作结合剂的磨具制造工艺学专著。《丛书》各集均着力于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建国以来磨料磨具科研和生产技术的全貌,总结其实践成果,展示我国磨料磨具工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并介绍了部分国外的相关先进技术。《丛书》既是磨料磨具工业制造工艺的统一体、总集,又是各集自成系统的专著,编者以生产工艺为中心,兼及工艺理论和工艺设备。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工具书、参考书和教材于一身。质量高,特色强,具较高的有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填补了我国磨料磨具制造工艺学的空白,为从事磨料磨具的工程技术、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人员所必备。据专家反映,在工业发达国家亦未曾看到如此系统而又完整的磨料磨具生产工艺学之专著•总集。

 

 

《丛书》事业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丛书》编著者表现出了“取奉于天”的高尚情怀和奉献精神。在此,请允许我再次向《丛书》编著者和所有关心、支持、参与《丛书》工作的有关单位领导和同志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礼!

(二)

早在19803月,第二砂轮厂厂长元宽乐、教育科长李复亭在北京参加第一机械工业部教育工作会议。第二砂轮厂在机床工具工业总局磨料磨具组被推举为组长厂。在此次会议上,李复亭提议编写磨料磨具专业教材,以适应职工全员培训形势的需要。该建议得到部局的肯定,并委托组长厂第二砂轮厂负责承办。随后,便下发了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床工具总局(1980)床教字341号《关于组织编写磨料磨具专业教材的通知》,《通知》规定,以部局(司)名义出版、由内部发行《磨料磨具制造(工艺学)》丛书。

按照《通知》精神的要求,全行业闻风而动。第一砂轮厂组成了以顾舆总工程师负责的编写工作委员会,承担《碳化硅制造》《金刚石磨具制造》两书。第四砂轮厂委托援罗(罗马尼亚)专家、高级工程师孙斯衡编写《刚玉制造》。《金刚石制造》一书由我国首创人工合成金刚石超硬材料的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总工程师余鸿昌负责、研究室副主任工程师李植华编写。而作为承办单位的第二砂轮厂对这一工作更是予以高度重视,组成了强大的编著队伍。由王辅生厂长、总工程师黄秉麟分工负责,组成了由高级工程师、专业工程师等14人组成的编写组,承担了《陶瓷磨具制造(上、下)》、《涂附磨具制造》、《树脂磨具制造》和《橡胶磨具制造》四部巨著的编写。据统计,全行业共有高级工程师和专业工程师近50人投入了编著、审订《丛书》这项系统工程,中国磨料磨具工业公司给予了大力支持。

(三)

《丛书》各集编著者荟萃几十年经验积累,撷取国内外文献资料之精华,夜以继日,呕心沥血。不少编者甚至抱病写作,无不力争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碳化硅制造》编著者、第一砂轮厂副总工程师余森,抓紧完成了修订稿,使该书很及时地出了修订版及精装本。但由于劳累过度,在下班途中猝发脑卒中,幸被发现并及时送往医院抢救才得以脱险;杨真如工程师(女)在写作中也晕倒在案边;《橡胶磨具制造》编著者陈建阳、《树脂磨具制造》编著者李纯铭等,都是带病工作和写作的。二砂总工程师黄秉麟工作繁忙,请已离休的原总工程师李向光回厂顶替他的工作,并且还请青年工程师蒋蒙宁协助,才得以完成书稿。百忙中,他仍审阅了《陶瓷磨具制造》(上、下)和《橡胶磨具制造》三部书稿。

《丛书》严把质量关,组成了科研、生产、教学三结合的行业专家编审工作班子,以部局名义发通知,先后在庐山、北戴河召开了三次编审工作会议。编审工作还邀请并得到了郑州机械专科学校(现河南工业大学)、机械工业部第六设计研究院的大力协助,他们派出专家学者积极参加编审工作。

记得那是《金刚石制造》一书的作者李植华与二砂副总工程师杨朔在二砂教育科,对书稿“三校”。书稿置案桌之上,二人分坐两侧,李三校清样,杨接稿审阅、并自称是“读者”,流水作业,交流意见,严谨而又诚挚。杨以为李关于人类固有的好奇心驱动科学发展之说为不妥,应是社会需要及社会实践为科学发展之动力。事实上,任何学说都是社会特定现实条件的产物。我们参阅了钱学森的文章:可以有一家言,遂保留了“好奇心驱动科学发展”之说。还记得《金刚石磨具制造》第一次在北戴河会审书稿,未达要求。有人主张另起炉灶,改换作者。我们坚持由原作者加以修改补充完成著作。工程师陈巳珊(女)、朱山民二人,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并得到六砂徐湘涛工程师、三磨研究所研究室潘飞主任工程师的协助,终于在第二次审稿中顺利通过。

第二次审稿是在北戴河,主要任务是会审《涂附磨具制造》、《陶瓷磨具制造》和《金刚石磨具制造》三部书稿。时为七、八月之交,正是北戴河的“黄金季节”,海域辽阔,蓝天白云,流沙广岸。清风徐来,浪涌白雪之花,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当时大家享受的不是正式疗养床位,只能挤住在团中央和天津工人疗养院的简易客房或临时帐篷里,负责会议工作的薛潼风趣地说:“我们成了三等公民喽”!炎夏暑热,这些“三等公民”们手捧书稿,着意研讨,务求提高;乐观朴实,意趣清新;事业之情,溢于言表。

在会审《涂附磨具制造》书稿时,编审三人商议,三磨所高级工程师高忠由审书者而成为著作者,共成该书。该书的作者李砚咸仍难以释怀:何以犹审我《涂附磨具制造》?其实,傍晚在海边一起沐海消暑的《金刚石制造》的两位作者陈巳珊与朱山民,已是第二次被“审”了。

(四)

作为当年第二砂轮厂教育科的工作人员,我参与了《丛书》全程的管理工作。

编著、审订、出版、发行,是一个系统而又完整的较长过程。继各集书稿会审确定之后,《丛书》转入出版流程。在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备案、准印,办理出版和市场准入手续;完成各集付排书稿,书型设计为大32开,索线平装,激光照排。同时承担装帧设计、封面设计,印刷插图,排版清样校对、签印等出版业务方面的诸多事务。

《丛书》具有上下、左右、内外多维的领导、协作关系,是一次跨行业的大动作。二砂教育科作为《丛书》的具体承办机构,历时十多年,始终认真负责、谨慎勤勉,不断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紧紧把握《丛书》的运行机制,与相关单位通力协作,从而保证了《丛书》从无到有,按计划完成。

1985年,老科长李复亭同志离休。我们作为《丛书》的承办者,主持负责《丛书》工作。在随之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中,我们不谋私利,不贪污、不受贿、不提成、不要回扣,严守党和国家的法令政策,依托大厂(二砂),使《丛书》集中和转化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和经验,成为国家社会的共同财富。

鉴于编著工作艰辛,且多在业余时间写作,领导决定给以微薄稿酬,千字平均不过4元,早期最少的才2.2元,只能算是若干茶水补贴而已,而这也出乎编著者们的意料之外,有的则称之为一个意外的惊喜。全书稿费总计14,398元,其中2,400元是中磨公司支付的。

当时商品经济开始实行,社会上出现提成、回扣之风。一天,我去财务科办理书费手续,会计们跟我议论提成的事。我转告了李复亭科长。次日,有位会计来到教育科,鼻涕一把、泪一把地说:“李科长,你向厂长告我的状!”李科长意识到是汇报工作后元厂长批评了她们,便连忙加以安慰,意见随之化解,体现出积极协作、遇问题则开诚布公解决的机关作风和优良厂风。

对职工教育具有高度事业心的李复亭同志,多年来在全国各地奔波劳累,积病在身。一次去邮局取包裹,不幸台阶结冰摔倒在地,造成大范围脑溢血。抢救百余日,苏醒转来,人们以为奇。他瘫卧病床数年,仍关心《丛书》工作。颤抖之手,执笔为难,签名写不成字,望眼含泪,淘尽心血。——此时,已是李公力尽,只能由我签署付印了。

(五)

《丛书》一系列印刷出版事宜,要求严格,颇费气力。我读了三本编辑学,均未谈及所遇难题。

书稿付排,插图依所在位置按比例铸造铜版。专用的图表文字、数字、符号、角号必先按字体、字型诸如新五宋、五宋、六宋以至七宋排印出来。即此一项,不少厂家就不具备条件。以后,要用外科手术的剪子、镊子,一丝不苟地剪好,镊着贴在由专业描图员事先描好的铜版专用插图特定位置上去。规范严格,难度很大。是多次邀请有一定专长而且富有责任心的青年人完成的。有人说:“不就是贴了几个字么!”其实不然。三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光祖《人工合成金刚石工艺学》书稿,中磨公司两次送交机械工业出版社,两次被退回。原因就是插图不符合出版要求。《陶瓷磨具制造》下集,三百块插图铜版,印刷厂拣排遇到困难。我在新华一厂生产科由上午开始一直忙到晚上九时,才检校完毕。站起来顿时一阵眩晕,坚持站定,手扶着椅背许久,才镇静下来。收拾了插图铜版,按章节图序,交付生产科值班人员。走出厂门,大雪纷飞,皑皑银白世界,扑面寒风,步履积雪,头脑却稍有清爽之感了。

 

 

  河南第一、第二新华印刷厂把一、二、三校都交给我们,以期提高效率,缩短书稿在厂时间。《丛书》各集三校,都经由编著者本人亲自完成。即使工作繁忙,远在外地,也无一例外。二砂副总工程师杨朔又一次与《刚玉制造》作者孙斯衡合作完成对该书的审查、勘校,表现出对《丛书》工作的热忱和高度的负责精神。

《丛书》文字方面,也因专业和行业的独特而别有风味。例如,与科技出版社编辑,对英文译书名《涂附磨具》之“附”字进行了反复辨析,最后行业用语认定“附”而非“敷”或“辅”,表明生产工艺的特征,以区别于医药和纺织业;再如《陶瓷磨具制造》排版清样,“回”转试验的“回”字,尽管我国现代汉语已经以“回”代替“迴”,但此处一律校改作“迴”,即“迴转试验”,以体现磨具测试方式的特殊性。像这样独特用字还有很多,印刷厂不得不为此加铸新字。

“特种磨具”一节,作者三校时在三页之内加写了八个小标题。题意是很好的,但此校应为定版,不宜改变已排出的页次,因而只有字斟句酌,删减字词且不影响专用磨具工艺技术文意,以原篇幅版面容纳标题,完成了三校清样付印。

题写编著、署名、排名,表里左右或有争议。序依原则,形实统一,珍重情理,蕴寄深意。《陶瓷磨具制造(上、下)》、《金刚石磨具制造》其署名排名过程,臻结成果。尚善若水,委婉丰姿,是隐于文字艺术形式之外的。

《丛书》封面自始至终由二砂工艺美术师沈家琦设计。风格独特,色彩绚丽,宏观微观,景物交融,虚实映衬,足以引人入胜。

(六)

《磨料磨具丛书》出版以后,广为流传,发行全国,众多读者,闻书而至。既有磨料磨具行业,也有耐火材料、冶金、地质、建材、陶瓷、化工、石油、能源、机制、核工业及航空航天工业等领域以及近百所高、中等院校与科研单位,还衍生了一部中磨公司编写出版的磨料磨具职工专业教材;并跨出行业成为有学术价值的科技著作。东北和武汉的化工研究部门,应用《丛书》总结介绍的碳化硅和刚玉磨料制粒工艺于自己的化工制品,以适应多方面对化工材料的需要,取得显著成效并迅速发展。中南矿冶研究院一位地质钻头研究生说:“我在全国各地实习,在此得到了你们的《金刚石制造》和《金刚石磨具制造》,是意外的收获,很有帮助。”华南工学院院长、我国著名的工业窑炉专家刘俊群教授,看到了《陶瓷磨具制造(上、下)》,很高兴地对王砚(女)和伍瑾琛高级工程师说:“我熟悉玻璃窑炉、陶瓷窑炉、水泥窑炉等等,而关于陶瓷磨具的窑炉,我还要再学习。”

《丛书》自始至终沿用国家机关名义出版。随着国务院的机构改革,该《丛书》的出版单位名称也多次发生变化,初为“机械工业部机床工具工业局”,继为“机械工业委员会机床工具工业局”,后为“机械电子工业部机床工具工业司”,可谓《丛书》的一大特色,为以往所仅见。我们曾于19885月《碳化硅制造》(修订版)、198812月《陶瓷磨具制造》下、199011月《橡胶磨具制造》三次公布《丛书》主编和责任编辑姓名,以示负责。

19903月,《丛书》在北京第二届中国机床工具博览会展出,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时逢国务院机构重大调整。事关全局,我用厂总调直拨电话接通部司孙兆祺处长,报告工作,并请他转致顾原同志,同意继续以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机床工具工业司”名义出书、参展。《磨料磨具制造》丛书编辑出版委员会对《丛书》作中英文对照介绍,署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电子工业部机床工具工业(局)司”出版,奉于世界读者。

 

 

《磨料磨具制造(工艺学)》丛书实际成为上下同心,内外协作,工作多维,内涵丰富,学科繁衍的一项具有开拓精神和建设意义的系统工程。

  中国人对系统工程并不陌生!

(七)

   194912月至1950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与斯大林会谈我国经济和工业建设。斯大林谈到法西斯德国发动对苏战争:他们首先轰炸苏联磨料磨具厂,企图瘫痪我们的机械制造工业。当然,我们国家工业建设的战略重点,早已分布在乌拉尔山脉以东了。于是在对中国的156项重大工程援助项目中,追加第二砂轮厂,选址郑州,定为保密厂,建成了我国、也是亚洲最大的磨料磨具工业基地。“没有二砂这样的大厂,出这部工艺学丛书,很难。”信之,斯言也真。《磨料磨具制造》丛书之八《橡胶磨具制造》前言特写:“本《丛书》是由第二砂轮厂负责主持完成的。”近之。

《丛书》人“取奉于天”的事业精神和高尚情怀,山高水长!

 

(事历已有许多年月,差强记忆,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作者)。

 

附:

《磨料磨具制造》丛书编著者名单:

《碳化硅制造》及修订版:余森;

《金刚石制造》:李植华 郭永存 卢飞雄;

《刚玉制造》:孙思衡;

《金刚石磨具制造》:朱山民 陈巳珊;

《树脂磨具制造》:陈义辉 李敬民 李纯铭 王尊荣;

《涂附磨具制造》:李砚咸 高忠 黄国栋;

《陶瓷磨具制造》上册:黄秉麟 伍瑾琛;

《陶瓷磨具制造》下册:钟素兰 楚茂春 王砚 杨隆仁 杨真如;

《橡胶磨具制造》:陈建阳

 

作者简介:张映雪,1929年出生,1969年由海航六师转到第二砂轮厂工作,1980年起在工厂教育科分管《磨料磨具制造》丛书工作,责任编辑,1989年退休(营职转业军干)。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涂附磨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涂附磨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涂附磨具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登封市蚂蚁磨料有限公司
一钻商城